英语培训网

叶圣陶杯高中组作文如何以文字为舟载思想远航?

当键盘敲击声逐渐取代纸笔摩擦声,当碎片化阅读蚕食深度思考能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依然坚守着对纯粹写作的追求,这项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命名的赛事,历经二十余载发展,已成为检验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尺,对于高中生而言,参与这场文学盛会不仅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锤炼思维、提升境界的成长契机。

叶圣陶杯高中组作文如何以文字为舟载思想远航?-图1

文字是思想的具象化表达,而叶圣陶杯作文竞赛始终强调"写作为思考服务"这一核心理念,赛题往往避开时政热点与道德说教,转而关注"窗外的梧桐树""旧书摊前的驻足"等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非凡,2019年高中组特等奖作品《瓷片》,作者从博物馆展柜里的青瓷碎片,联想到文明传承中的断裂与修复,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历史洞察力,这种由物及理、由表及里的思维路径,正体现了赛事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期待,评委会主任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好作文应该像多棱镜,既能折射生活之光,又能聚焦思想之火。"

在具体写作层面,叶圣陶杯获奖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共性特征,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王同学凭借《听茶》斩获2021年一等奖,文章以祖父煮茶的声音为线索,将茶道精神与生命哲学融为一体,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写法,避免了中学生作文常见的空泛议论,评委特别赞赏文中"铁壶鸣叫如晨钟,茶叶舒展似人生"的意象运用,认为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思考,语言风格上,获奖作品普遍摒弃华丽辞藻堆砌,更注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达,北京四中的李同学在《修补》中描写父亲修缮旧家具的场景,用"木屑沾满皱纹的手背""榫卯咬合的闷响"等细节,将工匠精神具象化,这种白描手法反而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叶圣陶杯高中组作文如何以文字为舟载思想远航?-图2

从教学视角审视,叶圣陶杯作文与考场应试作文存在本质差异,高考作文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工整,而竞赛作文更看重个性表达与创新思维,杭州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群发现,能在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三个特质:持续而广泛的阅读积累,对生活保持敏感与好奇,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的表达勇气,她指导的学生曾以《鱼市口音》描写菜市场方言的消失现象,文中对方言词汇的考据运用,展现出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种"大语文"视野,正是赛事倡导的方向。

当代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表达困境,社交媒体催生"表情包语言",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年轻一代的书面表达能力正在退化,2022年赛事评委在总评中提到,超过六成参赛作文存在"网络用语滥用""逻辑链条断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叶圣陶杯坚持要求学生用规范汉语进行有温度的书写,具有特殊的纠偏意义,云南师大附中的张同学在《外婆的算法》中,将老人记忆亲友生日的方式与计算机算法对比,既呈现了代际差异,又守住了汉语表达的纯净性,这种平衡值得借鉴。

叶圣陶杯高中组作文如何以文字为舟载思想远航?-图3

写作本质上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山西大学附中的赵同学连续三年参赛,从最初模仿名家到形成个人风格,其成长轨迹印证了"写作需要时间沉淀"的真理,他的获奖感言令人动容:"每次重读自己以前的作文,都能发现思想的蜕变痕迹。"这种持续写作带来的认知升级,远比获奖本身更有价值,赛事组委会保留的历年优秀作文集,清晰展现了近十年青少年写作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审美进化。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写作的今天,叶圣陶杯像一座灯塔,提醒着年轻一代:真正的写作不是为了点击量,而是对思维的精密锻造,那些在赛场上用文字构建精神家园的少年,终将明白,写作竞赛的最高奖励不是证书奖杯,而是获得了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以及安顿心灵的一处港湾,当他们的思想之舟载着文字远航时,彼岸等待的将是更辽阔的人生风景。

叶圣陶杯高中组作文如何以文字为舟载思想远航?-图4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