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培训网

深圳如何从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

1979年,深圳还只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人口不足3万,GDP仅有1.96亿元,四十年后,这座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GDP突破2.7万亿元,人口超过1700万,深圳的蜕变不仅是经济奇迹,更是一部改革开放的鲜活教科书。

深圳如何从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图1

拓荒者的脚步: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一天后来被深圳人称为“生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邓小平同志提出“杀出一条血路”的号召,为深圳注入敢为人先的基因。

早期的深圳建设者面临巨大挑战,罗湖片区最初是一片沼泽地,推土机在泥泞中艰难作业,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的罗昌仁回忆:“我们住在铁皮房里,夏天像蒸笼,雨天漏雨,但没人叫苦。”正是这种拓荒牛精神,让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

蛇口工业区率先打破“大锅饭”体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句如今刻在蛇口时间广场的标语,成为深圳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创新基因的觉醒:科技之城的崛起

1990年代,深圳开始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转向自主创新,华为、中兴等企业崭露头角,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任正非带着2万元起步,在深圳湾畔的简易房里创立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

2000年后,深圳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大疆创新在民房车库研发无人机,腾讯从华强北的赛格科技园起步,比亚迪从电池代工转型新能源汽车,这些企业共同塑造了深圳“硬件硅谷”的美誉。

深圳如何从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图2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深圳“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新使命,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深圳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文化熔炉的锻造:多元包容的城市品格

深圳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这座城市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各地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粤菜”体系。

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深圳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从未忽视文化建设,深圳读书月连续举办二十余届,中心书城常年人流如织,关山月美术馆、当代艺术馆等文化地标,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

城中村改造保留了城市的记忆脉络,大芬油画村、南头古城等场所既留存历史痕迹,又焕发新的生机,这种新旧交融的特质,让深圳既有现代都市的活力,又有人文温度的厚度。

绿色发展的答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圳交出了漂亮的生态答卷,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深圳如何从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图3

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等滨海休闲带串联起城市与海洋,茅洲河、大沙河等曾经的黑臭水体,经过系统治理重现清澈,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数万只候鸟栖息,成为城市中心的生态绿肺。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深圳率先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建筑废弃物利用率超过98%,绿色建筑标准领先全国,这些实践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圳样本”。

面向未来的新征程:先行示范区的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正在探索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

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多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显示出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为源头创新提供支撑。

这座城市用四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历程,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保持着年轻城市的闯劲和活力。

深圳如何从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图4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的故事远未结束,这座城市就像其标志性雕塑“拓荒牛”一样,始终保持埋头耕耘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深圳将继续以敢闯敢试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路径,正如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镌刻的那句话:“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