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写作赛事之一,每年吸引数万名学子参与,这项赛事不仅考察学生的文字功底,更注重思想深度、情感表达和创新思维,本文精选几篇获奖作品,从主题立意、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为热爱写作的学生提供启发。
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在《外婆的针线盒》一文中,作者以一只老旧的针线盒为线索,串联起与外婆相处的点滴回忆,文章开篇写道:
"针线盒是枣红色的,边缘已经磨得发亮,每次打开,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樟脑味,像是时光被锁在了里面。"
这样的描写瞬间将读者带入情境,通过视觉、嗅觉等多感官细节,让物品承载情感,全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外婆缝补衣服、教"我"钉纽扣的场景,最后以"针线盒空了,但记忆永远满着"收尾,情感自然流淌,触动人心。
这篇作文启示我们:好文章未必需要华丽辞藻,真实的生活细节往往最具感染力。
思想深刻,视角独特
获得特等奖的《在水泥缝里种春天》展现了中学生难得的社会观察力,作者从城市绿化带中顽强生长的野花切入,反思现代文明与自然生命的关系:
"人们总在讨论如何建设更美的城市,却很少低头看看脚下——那些被水泥禁锢却依然破土而出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奇迹。"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高楼大厦与微小野花、人工修剪的草坪与自由生长的蒲公英并置,提出"文明不该是自然的敌人"这一观点,评委特别赞赏作者能从小现象引申出大思考,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结构精巧,过渡自然
《听,钟表在说话》采用拟人化手法,以一座老式座钟的视角讲述三代人的故事,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章节:
- "黄金时代"(1980年代):钟表见证全家围坐吃饭的温馨
- "沉默年代"(2000年代):电子设备普及,钟表被遗忘在角落
- "重逢时刻"(:孙女发现老钟表,重新上发条
每个章节以钟表报时的"铛——"声自然过渡,既保持独立性又形成完整叙事链,这种结构设计既清晰又有创意,值得学习。
语言鲜活,修辞得当
初中组一等奖作品《鱼鳞云》展现了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描写傍晚天空时写道:
"夕阳像打翻的橘子酱,把云片染成金红色,这些云排列得极有规矩,一片压着一片,就像奶奶腌的咸鱼身上刮下来的鳞。"
比喻新颖贴切,画面感极强,全文类似这样的妙喻层出不穷,如把电线上的麻雀比作"五线谱上的音符",将春雨形容为"天空在纺线",这些修辞不是为炫技而存在,都服务于主题表达,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文化底蕴,古今交融
高中组佳作《与苏东坡共饮一盏月光》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史功底,文章虚构与苏轼月下对谈的场景,巧妙化用《赤壁赋》《水调歌头》中的意象,探讨永恒与变迁的哲学命题:
"他忽然指着江心碎银般的月光说:'你看,这月光曾照古人,今照你我,千年后依然会照亮来者——变的是我们,不变的是这轮明月。'"
这种将古典文学融入当代思考的写法,既传承文化精髓,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评委认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中学生能写出如此有文化厚度的文章难能可贵。
写作建议
从这些获奖作品中可以提炼出几点共性:
- 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优秀作文往往从具体物件或场景切入,避免空泛议论
- 写出"这一篇"的独特性:同样的题材,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 修改比写作更重要:所有获奖作品都经过反复打磨,语言干净利落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是极平常的事,就是说话,不过用笔代嘴而已。"这些获奖作文之所以打动人,正因为它们回归了写作的本质——真诚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