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各具特色,既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检验思维深度与广度,本文将对当年部分代表性题目进行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命题趋势与写作要点。
全国卷Ⅰ:写给2035年的自己
要求考生以书信形式,写给2035年的自己,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关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体现时代使命感。
写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时间跨度与时代背景: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文章应体现对未来的合理想象,同时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
- 个人与国家的结合:避免空洞抒情,可具体描述个人理想如何与国家进步相融合,比如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话题。
- 书信格式规范:称呼、正文、结尾缺一不可,语言风格可以亲切自然,但需保持一定深度。
优秀范文往往能从小切口入手,比如以某一项具体技术(如人工智能)或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为线索,展现个人成长轨迹与国家发展的互动。
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
紧扣时代主题,要求考生围绕“新时代新青年”展开论述,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写作核心要点:
- 定义“新青年”特质:不同于过去的青年形象,新时代青年应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担当意识等。
- 结合现实案例:可引用当代青年榜样,如科研工作者、基层扶贫干部等,增强说服力。
- 避免口号化:许多考生容易堆砌宏大词汇,导致内容空洞,应注重具体分析和逻辑递进。
可以从“科技创新的青年力量”切入,讨论年轻一代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再引申到青年责任与时代机遇的关系。
上海卷:被需要的心态
偏重哲理思考,探讨“被需要”这一心理现象的普遍性与价值,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写作建议:
- 辩证分析“被需要”:既可以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可能演变为过度依赖他人认可的心理负担。
- 联系社会现象:比如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职场中的团队协作等,分析现代人如何平衡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同。
- 提升哲学高度:可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或其他心理学观点,增强文章深度。
优秀作文通常能跳出单纯的情感抒发,转而探讨“被需要”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并提出独立见解。
江苏卷:语言
江苏卷以“语言”为主题,范围广泛,考生可从多个角度切入,这道题考查的是文化积累与思维发散能力。
可选择的写作方向:
- 语言的力量: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思维、塑造文化,比如网络流行语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 语言的多样性:从方言保护到外语学习,分析语言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
- 语言的局限:有些情感或思想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可结合艺术、沉默等话题展开。
写作时需注意避免泛泛而谈,最好选择某一具体语言现象深入分析,有考生以“唐诗宋词的语言美学”为题,结合古典诗词案例,展现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
浙江卷:浙江精神
浙江卷要求考生围绕“浙江精神”写作,体现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这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地方文化背景。
写作要点:
- 解读“浙江精神”内涵:如务实、创新、开放等,可结合浙商文化、互联网经济发展等实例。
- 避免地域局限:虽然题目聚焦浙江,但应上升到普遍意义,比如浙江经验对全国的启示。
-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可以从古代浙东学派谈到现代创业热潮,展现精神的延续与演变。
有考生以“从义乌小商品到阿里巴巴”为线索,分析浙江人如何将务实传统转化为创新动力,既接地气又有思想高度。
天津卷:器
器”较为抽象,考查学生的联想与阐释能力,写作时需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可能的切入角度:
- 器物与文化:如青铜器象征礼乐文明,瓷器代表古代工艺巅峰。
- “器”与“道”的关系:借用《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讨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 现代语境中的“器”:比如大国重器(高铁、航天技术)、个人才能(“君子不器”)等。
优秀作文往往能找到一个独特视角,比如以“器以载道”为主线,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器物传承至今。
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整体呈现出重思辨、接地气、强开放的特点,无论是全国卷的时代叙事,还是上海卷的哲理探讨,都要求考生既要有知识储备,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回顾这些题目仍能获得启发:好文章离不开真实体验、清晰逻辑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