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轶的名字在作文教育领域如雷贯耳,他的作品被无数学生奉为范文,甚至被收录进多本教辅材料,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满分作文导师”的年轻人,也曾经历过写作的迷茫与挫败,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天赋与努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用文字打动人心、用思想影响时代的启示。
从“流水账”到“满分作文”的蜕变
许轶的写作天赋并非与生俱来,初中时,他的作文常被老师评价为“结构松散”“缺乏深度”,甚至有一次被当众批评“像记流水账”,这次经历让他深受打击,但也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开始疯狂阅读名家作品,从鲁迅的犀利到沈从文的细腻,从余华的冷峻到汪曾祺的淡雅,他试图理解优秀文字背后的逻辑。
高中时,许轶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写作观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不强调套路化的“高分技巧”,而是鼓励学生“写真心话,用真感情”,许轶开始尝试抛开应试框架,在周记里记录对生活的观察:校园角落的梧桐叶、食堂阿姨的笑容、晚自习后路灯下的飞蛾……这些细微的描写反而让他的文字有了温度,一次月考中,他的一篇关于“城市变迁与童年记忆”的散文意外获得满分,被年级复印传阅。
“好作文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思想的凝结。”许轶后来总结道,他认为,许多学生陷入“好词好句依赖症”,却忽略了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思考。
破解高分作文的底层逻辑
大学期间,许轶系统研究了近十年高考满分作文,发现它们普遍具备三个特质:
- 视角独特:2018年全国卷一篇题为《写给2035年的你》的满分作文,没有空谈宏愿,而是通过“老槐树年轮”“祖母的搪瓷盆”等意象,将时代变迁具象化;
- 逻辑闭环:2020年上海卷佳作《转折》以“青铜器铭文—活字印刷—二维码”为脉络,论证“每次技术革命都是文明的折返跑”;
- 情感真实: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高分作文作者坦言围棋失利经历,反而比纯粹说理更打动阅卷老师。
许轶将这套方法论提炼为“黄金三角模型”:新颖的切入点×严谨的论证×个性化的表达,他在辅导学生时,会要求他们先建立“素材库”——不是摘抄名言警句,而是记录让自己心跳加速的生活片段。
写作教育的革新者
毕业后,许轶没有选择传统出版行业,而是创立了“思维写作实验室”,他的教学视频在B站播放量超百万,最受欢迎的是一节《如何把“下雨了”写出10种高级感》:
- 历史维度:“这场雨和杜甫草堂漏下的应是同一种冰凉”;
- 科学视角:“积雨云在3000米高空完成了它的冷凝实验”;
- 社会观察:“外卖员的雨衣颜色比霓虹灯更鲜艳”……
有家长质疑这种训练是否过于“技巧化”,许轶的回应很直接:“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像画家需要先临摹素描,我们教的不是套路,是打开感官的方法。”
2021年,他主编的《破茧作文》系列引发争议,书中收录了一篇题为《“无用”之诗》的学生习作,作者写自己沉迷写诗被父亲斥责“不务正业”,最终用一首原创诗赢得理解,反对者认为这种“反叛叙事”不适合应试,但更多教育者开始反思:作文评价是否该有更包容的标准?
文字之外的思考
许轶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作文辅导领域,他在TEDx演讲中提出:“在这个AI能生成流畅文本的时代,人类写作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那些犹豫、停顿、自我修正的痕迹,才是思想的真实轨迹。”
他发起“城市记忆计划”,带领学生用文字记录即将消失的街巷,一位参与的高中生在作业本上写道:“拆迁办公室墙上的‘福’字还是崭新的,但贴在门框上歪了十五度,像这个街区最后的倔强。”许轶给这句批注了三个红圈——在他看来,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比任何修辞技巧都珍贵。
有人问许轶如何看待“满分作文”这个标签,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所有评分都是暂时的,真正的好文章会在十年后让人重读时仍有共鸣。”或许,这正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它既是现实的镜子,也是时间的容器,而许轶用他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写作教育不是培养“得分机器”,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那个独一无二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