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培训网

如何掌握作文课的艺术提升写作技巧?

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学生们低头写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作文课常常被视为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它既需要严谨的逻辑,又离不开自由的想象;既要遵循规则,又要突破框架,如何让作文课不再枯燥,而是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窗口,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智慧。

如何掌握作文课的艺术提升写作技巧?-图1

打破模板,唤醒真实表达

许多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源于“套路”,开头必是“光阴似箭”,结尾总要“明白了道理”,中间填充几句名人名言,似乎这样就能拿到高分,但真正的好文章从来不是模板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流淌。

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世界,让学生描述清晨校门口卖煎饼的大叔,他的动作、神态、与学生的对话;或是记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雨滴砸在地面的声音,行人匆忙躲避的样子,这些真实的片段往往比空泛的议论更能打动人。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你要描写一个杂货商,就不能只写‘他是个杂货商’,而要写出他和其他杂货商不同的地方。”作文课的目标不是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字,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

阅读与写作的共生关系

写作的灵感往往来自阅读,优秀的作品如同一扇窗,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们明白语言的可能性,教师可以精选短篇佳作,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文字节奏明快,画面感极强,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简练的语言营造丰富的意象。

如何掌握作文课的艺术提升写作技巧?-图2

阅读后的模仿并非抄袭,而是吸收技巧后的再创造,教师可以设计“改写练习”,例如将古诗词转化为现代散文,或将一段抽象论述转化为具体场景描写,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评改的艺术:从“挑错”到“发现亮点”

传统作文评改往往聚焦于错别字、病句和跑题问题,学生拿到作文本时,满眼红笔批注,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长此以往,写作热情难免消退。

评改的真正目的不是指出错误,而是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教师可以采用“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文章中的亮点,比如某个比喻很新颖,某段描写很生动;再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如果这里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会更饱满”;最后以鼓励收尾,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同伴互评”,学生交换作文,互相提出建议,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评价表,文章最打动你的部分是什么?”“哪个地方可以更详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客观看待自己的作品。

写作与思维的深度联结

写作不仅是语言的输出,更是思维的整理过程,许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本质上是思维缺乏条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或“提问法”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如何掌握作文课的艺术提升写作技巧?-图3

写一篇关于“选择”的议论文,可以先让学生列出几个问题:什么是选择?为什么选择是困难的?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什么结果?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关于选择的经典例子?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中抽离出具体论点,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擅长用提问引导思考,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写作教学,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观点的漏洞或逻辑的跳跃,这种训练不仅能提升写作水平,还能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技术时代的写作新可能

在数字化时代,写作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博客、社交媒体、短视频脚本等新载体对传统作文教学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写作,比如让学生为一幅摄影作品配文,或为一段无声视频设计旁白。

这类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让他们意识到写作不仅是考场上的应试技能,更是日常沟通的工具,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当学生发现写作能用来记录旅行见闻、表达对某部电影的看法,甚至为公益项目撰写倡议书时,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会从被动转为主动。

教师自身的写作实践

要教好写作,教师自己必须保持写作的习惯,只有真正经历过构思、起草、修改全过程的人,才能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教师可以定期写“下水作文”,即与学生同题写作,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取舍素材,如何调整结构。

如何掌握作文课的艺术提升写作技巧?-图4

这种展示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学生看到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产物,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作文课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当教师不再把作文视为必须攻克的“难题”,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旅程时,那些沉默的笔尖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