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一行)
清晨五点半的南通老街,早点铺的蒸笼正冒着白气,张阿婆用布满皱纹的手将面团揉成均匀的小剂子,这个动作她重复了四十年,隔壁文具店的王叔蹲在店门口,用毛笔蘸水在青石板上练字,水迹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这些寻常巷陌里的画面,或许就是中考作文里最动人的素材。
(空一行)
菜市场里的哲学课
南通端平桥菜市场的鱼贩老周有个绝活——他总能准确报出每条鱼的重量,有次我故意问他:"周叔,您这手艺怎么练的?"他擦着沾满鱼鳞的手笑道:"姑娘,我二十岁开始卖鱼,每天经手上千条,这双手就是秤。"后来我在考场写《熟能生巧》时,眼前浮现的是老周那双皲裂的手掌,以及他剖鱼时利落的刀锋,阅卷老师批注:"细节真实,有生活质感。"
(空一行)
初中生小林总抱怨找不到写作素材,直到有次她注意到校门口修车摊,李师傅修完车总会把工具按大小排列整齐,用粉笔在地上画停车线比尺子量还直,这个观察成了她《匠心》作文的开头:"工具箱里躺着的不是扳手和螺丝刀,是一个手艺人对待生活的坐标系。"这篇作文最终获得58分。
(空一行)
校园角落的微型剧场
南通三中操场东南角有棵百年银杏,树下总上演着微型人间剧,运动会时,跑最后一名的学生会在这里收到偷偷准备的安慰奖;月考后,总有人把写满心事的纸条塞进树洞,初三(7)班的小吴把这些写进《见证者》,文中银杏树被赋予"收藏青春碎片的琥珀"的意象,让阅卷组老师眼前一亮。
(空一行)
物理实验室的秦老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次实验前要把所有仪器擦三遍,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仪器干净了,数据才纯粹。"这个细节被学生用在《仪式感》作文里,比罗列故宫钟表匠人的例子更打动人心,南通作文阅卷组长曾在培训会上说:"接地气的真实细节,永远比堆砌名言更有力量。"
(空一行)
家庭相册里的蒙太奇
唐闸镇的老房子里,小陈发现奶奶总把药盒里的锡箔纸展平收藏,追问之下才知道,这是三年自然灾害养成的习惯,这个细节演化成作文《烙印》的核心意象:"有些记忆会渗进血脉,变成基因里的密码。"该文因"将家族史升华为时代印记"获得满分。
(空一行)
更令人称奇的是,有考生写《手机里的父亲》,取材于父亲总在深夜偷偷给她充话费的记录,移动营业厅打印的充值清单上,23:50的时间戳像一串无声的告白,南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点评:"当技术痕迹成为情感载体,就是当代少年独有的叙事语言。"
(空一行)
城市褶皱中的光斑
濠河边的环卫工刘姐,总在休息时用扫帚蘸水写《兰亭序》,这个画面被路过考生捕捉,写成《在尘埃里开花》:"她扫把下的世界,比我们作文本更早懂得什么叫起承转合。"文章后来被收入《南通中考满分作文选》。
(空一行)
去年中考作文题《微光》,有考生写钟楼广场卖气球的聋哑大叔,他永远在气球上画笑脸,收钱时必定用手指比心,文章结尾写道:"有些光芒不需要声音,就像向日葵不需要指南针。"这种将市井人物诗化的能力,正是南通作文教学强调的"现实关怀与文学审美"的平衡。
(空一行)
通扬运河上的捞垃圾船,船头总绑着个旧铁皮箱,船工老钱说这是给流浪猫做的窝,因为"水里讨生活的人,更懂给活路",这个细节在某次模拟考中,被演绎成《慈悲的形状》,文中铁皮箱被比喻为"漂浮在浊世上的诺亚方舟"。
(空一行)
真正的好素材往往穿着平凡的外衣,就像南通老街晾晒的蓝印花布,远看都是相似的纹样,近观才能发现每块布上的浆痕都有独特走势,当我们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生活,用手术刀解剖日常,作文本上的文字自然会呼吸。
(空一行)
中考作文不是才艺表演,而是生命体验的诚实呈现,那些被晨光镀金的早餐摊,被岁月磨亮的门把手,被风雨洗褪色的春联,都在等待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南通一位资深阅卷老师所说:"最高明的写作技巧,就是学会对生活保持恰当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