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是AP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掌握核心术语对理解经济模型和政策分析至关重要,以下整理了AP宏观经济学高频单词及解释,帮助考生系统梳理知识点。
基础概念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国境内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分为名义GDP(按当前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按基年价格调整)。 -
Inflation
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 -
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劳动力中未就业人口的比例,分为摩擦性失业(短期求职)、结构性失业(技能不匹配)和周期性失业(经济衰退导致)。 -
Business Cycle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峰值、衰退和谷底四个阶段。
宏观经济模型
-
Aggregate Demand (AD)
总需求,经济体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公式为AD = C + I + G + (X - M)。 -
Aggregate Supply (AS)
总供给,经济体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分短期AS(受价格粘性影响)和长期AS(由资源和技术决定)。 -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短期权衡关系,长期中呈垂直状态。 -
Keynesian Economics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应对需求不足导致的衰退。
货币与财政政策
-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经济,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准备金率。 -
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调节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税)用于刺激经济,紧缩性政策反之。 -
Multiplier Effect
乘数效应,初始支出变化引起总需求更大变动的现象。 -
Crowding Out
挤出效应,政府借款导致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
国际贸易与金融
-
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收支,记录一国与他国的经济交易,包括经常账户(商品、服务)和资本账户(投资)。 -
Exchange Rate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浮动汇率由市场决定,固定汇率由政府干预维持。 -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一国以更低机会成本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
Tariff
关税,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用于保护国内产业或增加财政收入。
经济指标与机构
-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一篮子消费品价格变化,反映通胀水平。 -
Federal Reserve (Fed)
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金融体系。 -
World Bank
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应对国际收支危机。
高频易混淆术语
-
Nominal vs. Real
名义值(未调整价格)与实际值(剔除通胀影响),例如名义GDP含价格变动,实际GDP反映真实产出。 -
Deflation vs. Disinflation
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降)与通胀率下降(物价仍在上涨但增速放缓)。 -
Frictional v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求职过渡期)与结构性失业(技能与岗位不匹配)。 -
Expansionary vs. Contractionary Policy
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与紧缩性政策(抑制过热)。
理解这些术语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基础,建议结合图表和实际案例记忆,例如用AD-AS模型解释通胀成因,或用菲利普斯曲线讨论失业与通胀的关系,考试中注意区分相似概念,如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差异。
多练习历年真题,熟悉术语在题目中的应用场景,GDP计算可能涉及支出法或收入法,货币政策分析常要求解释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扎实的词汇基础能帮助快速定位考点,提升答题效率。